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公告 > 院系新闻 >
 
我院童峰副教授受邀开展《再论社会工作科学化》全国讲座
 

 

2020年6月18日,由Campbell中国联盟,中国社会工作学会和华东理工大学社会与公共管理学院等主办的循证社会科学系列讲座之《再论社会工作的科学化》在全国范围内顺利开展,我院童峰副教授作为本次讲座主讲,分别从项目成效评估、干预效果测量、证据评估三个方面,对社会工作科学化进行进一步深入阐述。

 

讲座之初,童教授提出社会工作的未来该如何发展?在学科上,社会工作究竟是人文学科还是社会科学?是否只是心理学、医学等套路复制,或是单纯地采用社会学研究方法?在实践中,全靠政府买单,还是适当市场化?社会工作话语权与独立性又如何建构?童老师指出,目前我国的社会工作还没有形成属于自己的方法论以及哲学基础的共识。因此,要将社会工作放在可测量可再现的科学逻辑之上,走出中国社会工作特色的科学化之路。

 

事实上,社会工作的科学化也是世界的呼声与要求。美国政府早在克林顿政府时期,就已经将项目管理的注意力从inputs管理到outcomes管理的转变。英国政府提出对效率方面的明确指标,是对社会工作产出的明确要求。中国在2014年社会工作行业出台了目标实现程度的指标管理标准,但其具体实施还需要时间探索。

 

因此,社会工作科学化的重要环节之一,是要有科学的项目成效评估管理。社会工作成效评估主要分三类型:形成性的过程评估、累积性的效果评估和体现成本效益性的效率评估。而在社会工作项目中,逻辑模型常常被大家忽视。逻辑模型的优势在于:可以更好的拆解社会工作项目,更直观的看出项目是在何种逻辑上产生效果。其主要包含四个元素:投入、活动、产出、效果。其中效果元素又分为三个层次:1. 初次效果:指阶段性成果,如认知转变;2. 中间效果:指连接初次效果和长远效果的过渡,如行为改变;3. 长远效果:是项目最终希望取得的效果,如戒掉毒瘾。

 

对应到逻辑模型中,投入、活动和产出三元素是过程评估。现阶段,社会工作的项目成效评估大多只停留在过程评估层面,仅注重服务次数、人数等量化简单的指标上,而真正改变服务对象结果的有效性和长期性的效果评估,往往在评估中一笔带过。其原因之一,是侧重于结果和影响的效果评估需要精确科学的测量方法支撑。

 

目前,社会工作最经典的科学测量方法是因果研究方法,如随机对照试验。当然,除了随机对照试验,还有很多种试验可以进行测量来证明干预有效。但测量方法和数据收集是有等级划分的,采用方法的严谨程度以及结果的好坏程度(改善情况),是判断证据级别的最重要的标准。社会工作在服务干预中运用的干预方法越严谨标准,干预效果越好,则产生的实践证据级别就越高。话句话说,根据试验设计的控制严谨度不同,试验得出的数据等证据可靠性则不同。如,单一测个案设计、单一团体前测后测设计等,其证据级别低。再如,随机对照试验、所罗门试验等,其证据级别高。

 

当收集的证据越来越多的时候,新的争议出现了:不同的证据带来了不同的结果,那如何筛选证据?对此,童教授提出了系统评价的方法解决问题。系统评价循证实践理念的最高证据等级,是针对具体研究问题,采用科学的、规范的方法全面收集原始研究材料、严格筛选符合标准的材料数据、通过定性定量客观评价、科学分析纳入研究的材料数据,得出综合可靠结论的二次研究方法。其主要的数据分析方法是META分析,将众多试验数据综合起来得到一个有效的结论。

 

讲座尾声,童教授强调,发达国家的社会工作科学化其实已有一个较为成功的模式,已有多年经验。社会工作要发展成为一个独立的学科,需要从研究到实践,从实践到研究不断积累,才能发展社会工作的独特知识、理论和应用,使之真正科学化。

 

关闭窗口
 
   

办公室电话:65336130  辅导员电话:65313303 65360581 65327561  
地址:四川外国语大学西区行政楼2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