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公告 > 院系新闻 >
 
SISU社会学子把课堂“搬”进了博物馆
 

    解锁学习新姿势!我院教师把课堂“搬”进了博物馆

                                

  当社会学的理论知识,遇上博物馆的百年实物,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答案就在学院2023级社会学专业的实践周活动里!

114日,30余名社会学专业同学在蒋亚丽、陈璐玭两位老师的带领下前往重庆建川博物馆,开展了一场兼具知识性与思想性的实践教学活动。重庆建川博物馆是中国规模最大的民间博物馆,由24个防空洞打造的8个博物馆组成。包括兵器发展史博物馆、兵工署第一兵工厂旧址(汉阳兵工厂)博物馆、抗战文物博物馆、重庆故事博物馆、民间祈福文化博物馆、中国囍文化博物馆、票证生活博物馆、中医药文化博物馆等8个主题博物馆。同学们穿梭于各个主题展馆之间,从抗战岁月的波澜壮阔到民俗文化的细腻温情,博物馆的每一件藏品都在无声地述说着过去。一张张老照片、一件件旧器物,不再是冰冷的展品,而是通往另一个时代的窗口。

在这里,历史“活”了过来。同学们在兵工厂场馆斑驳的墙壁前感受到了“工业救国”的重量,在众多珍贵文物中读懂了平凡个体的坚韧与伟大。从抗战将士的热血壮举到平民百姓的坚韧抗争,从革命先辈的理想信念到时代发展的沧桑巨变,同学们时而驻足凝视,时而低声交流,认真感受着历史背后蕴含的家国情怀与民族精神。在参访过程中,讲解员向学子们介绍着文物背后的故事,讲述了历史语境中的个体命运与社会风貌。带队老师则从社会学专业视角出发,引导学生们关注历史事件背后的社会结构变迁与群体行为逻辑。




在票证生活博物馆,展柜中琳琅满目的粮票、布票、肉票、工业券,构成了一个计划经济年代的独特记忆。这些方寸纸片不只是历史遗物,更是理解当时中国社会资源配置、城乡关系、家庭生活乃至社会心态的关键“密码”。博物馆展出的物品是社会制度的载体、社会关系的映照和社会记忆的媒介。蒋亚丽老师和陈璐玭老师重点讲解了票证体系如何作为一种精细的社会治理技术,实现对资源、人口与日常生活的全面规划与管理。同学们围绕展品,展开了一场关于“稀缺与分配”、“权利与身份”、“计划与市场”的微型学术讨论。他们将课堂所学的社会分层、制度主义、消费社会等理论,与眼前的实物证据相结合,尝试构建起理解中国社会巨大变迁的分析框架。



 

兵工企业发展史、方寸票证等等,都是微缩的中国社会史。“工业化”、“社会结构”、“体制转型”、“社会变迁”……一个个社会学核心概念,在真实的场景中找到了最生动的注解。这堂“行走的课堂”启示我们社会学的真知,不仅存在于卷帙浩繁的典籍中,更蕴藏于这些记录着普通人衣食住行的生活密码里。它将激励学子们以更敏锐的眼光,在历史的细节中探寻社会发展的脉络,成长为既有学术素养又具有现实关怀的栋梁之才。 



 

关闭窗口
 
   

办公室电话:65336130  辅导员电话:65313303 65360581 65327561  
地址:四川外国语大学西区行政楼2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