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公告 > 院系新闻 >
 
川外社会学办学十周年学术名家讲座系列(十七):清华大学王天夫教授为我院师生作学术报告
 

11月24日,四川外国语大学国际法学与社会学院“川外社会学办学十周年(2011-2021)学术名家讲座”系列第十七讲,通过线上腾讯会议成功举行。本次讲座有幸邀请到了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副院长、社会学系主任、王天夫教授担任主讲人,讲座主题为《中国传统大家庭是什么时候开始转型的?》。我校国际法学与社会学院教师、研究生、部分本科生和院外师生共两百余人聆听了本次讲座。会议由国际法学与社会学院唐伟博士主持。

本次讲座共分为两个环节进行。第一个环节为王天夫教授与我院部分社会学专业教师的专业交流时间。首先,林移刚院长对王天夫教授的讲座表示了欢迎与感谢,然后向王天夫教授介绍了我院社会学专业的发展历程、办学特色,总结了我院社会学专业目前的现状、已经取得的成就,向王天夫教授请教了我院社会学专业在未来的发展方向。其次,听完大家的介绍后,王天夫教授提到了四川外国语大学社会学的办学环境和清华大学有相似之处,结合清华大学的社会学办学模式和四川外国语大学的自身特点提出了自己宝贵的意见,认为可以充分利用校内资源,将社会学和学校的其他学科进行交叉结合、共同发展,还可以多和其他的一些社会学老牌强校进行交流,在交流合作中吸取别人的经验,提升自身的实力。最后,其他部分专业教师也就川外社会学在语言类高校中的发展定位、科研推动等问题与王天夫教授进行了交流。

在讲座的第二环节,唐伟博士首先对王天夫教授进行了简单的介绍。随后,王天夫教授以《中国传统大家庭是什么时候开始转型的》开启了今天的讲座。王天夫从家庭的涵义和结构为起点,通过论述我国传统家庭结构以及西方关于家庭结构变迁的理论,层层递进,探求中国传统家庭结构转型的时间节点和原因。首先,王天夫教授从家庭的涵义和结构类型出发,引出了古德在西方影响甚广的家庭结构变迁的“趋同理论”,然后对我国学者的家庭社会学的研究做了综述,分为了繁荣、沉寂和恢复阶段。进而结合上述的理论成果对通常意义上中国传统家庭的转型理论进行了梳理,总结了学者们对于中国传统的家庭结构的转型的研究,仍然是采用“趋同理论”的分析框架。接下来,王天夫教授又对新的理论框架、新的生产组织方式、新的分配方式、新的代际关系、新的家庭结构模式、新的家庭生命周期进行了进一步理论上的厘清,得出了我国家庭结构变化的时间节点并不是传统学界认为的20世纪早期,也不是20世纪70年代末,而是1950年代中期开始的土地集体化进程启动了家庭结构转型。他认为,尽管工业化起到一定加速作用,但家庭组织在生产与生活方面发生的根本性变化才是家庭结构发生转型的最主要原因。

王天夫教授结束学术报告之后,唐伟博士对本次讲座进行了总结,表达了感谢,并谈了自己的感受与收获。参加讲座的师生在留言区提踊跃的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如白宇星同学提出了中国传统家庭结构转型后家庭的代际关系的转型问题,肖甜同学提出了家庭结构模式转型后我国家庭以后的模式问题等问题,王天夫教授都一一进行了解答。最后,林移刚院长对王天夫教授表达了感谢,讲座圆满结束。

关闭窗口
 
   

办公室电话:65336130  辅导员电话:65313303 65360581 65327561  
地址:四川外国语大学西区行政楼2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