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公告 > 院系新闻 >
 
国际法学与社会学院师生开展“古城寻踪”重庆城市历史文化遗址考察
 

 

为提升学生社科人文关怀,促进学科理论与历史场域的深度对话,让学生在实践中真切触摸重庆母城的历史与文化底蕴,2025年5月8日,四川外国语大学国际法学与社会学院张勇老师、郑昊老师和重庆市复归文化研究院张真飞副院长带领2022级1班和2班的同学们开展了一场名为“古城寻踪”的重庆城市历史文化遗址考察活动。张真飞是重庆市知名城市历史文化专家,致力于近代重庆历史研究。此次他带领师生们沿着渝中区“通远门—三·三一惨案纪念地—鼓楼巷—打枪坝—山城巷—枇杷山书院”一线,开启一场穿越时空的历史文化之旅。


当天下午14:30,师生们在通远门城墙遗址会合。张真飞首先介绍了线路概况。他提到,通远门修建于明朝洪武初年,是重庆古城十七门中唯一的陆路关隘,曾是连接成渝的重要通道,城门上“克壮千秋”的题字彰显着历史的厚重。站在城墙上,学生们俯瞰渝中半岛,感受着山城独特的地形风貌与古代筑城智慧。



同学们认真聆听张真飞讲解通远门城墙的历史文化

 

随后师生们来到 “三 三一” 惨案纪念地。张真飞详细讲述了1927年3 月31日四川军阀残酷屠杀革命群众的历史事件,强调了这一事件在重庆革命史上的重要意义。同学们认真聆听,神情肃穆,仿佛穿越时空,回到了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深刻体会到了先烈们为理想信念不惜牺牲一切的伟大精神。



“三・三一” 惨案纪念地

 

离开纪念地,大家步行前往鼓楼巷。这里曾是连接打枪坝和通远门的重要通道,因旧时设有鼓楼而得名。走在巷中,青砖灰瓦、古朴民居,处处散发着老重庆的韵味。张真飞结合历史文化知识,讲述了鼓楼巷在城市交通和居民生活中的作用,让同学们看到了历史与现实在街巷中的交融。



张真飞在鼓楼巷讲解重庆城市的地形

 

接着,师生们来到打枪坝。这片曾经的空旷坝子,如今已成为城市的重要区域。张真飞介绍了打枪坝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功能变迁,从旧时的军事用途到近代的城市建设,这里见证了重庆的发展与变革。同学们站在坝上,通过老师的讲解,想象着过去的场景,感慨城市发展的日新月异。



师生们在打枪坝考察

 

紧接着,师生们前往山城巷。这里曾是远眺长江和珊瑚坝、巴渝风光的绝佳地点,张真飞引经据典,让师生们在欣赏辽阔风光的同时领略了山城巷的重要地位和文化价值。同学们凭栏远眺,长江与珊瑚坝的壮阔景色尽收眼底,切实体会到古人“俯窥阑阁,坐带长江”的意境。



在山城巷远眺长江边的城市风貌

 

不久后,大家来到重庆市自来水厂遗址。张真飞以亲切的提问引入,引导师生们思考以往居民的饮水艰难程度,以及自来水厂建造的必要性。他指出,遗迹并非只是空洞的建筑,它们凝聚着人类的文化价值,让后人能够触摸历史、感受历史、借鉴历史。站在遗址前,同学们仿佛看到了当年人们为解决饮水问题而付出的艰辛努力,也深刻认识到保护文化遗迹的重要意义。



重庆自来水厂现存建筑之一

 

随后,师生们抵达枇杷山正街。在这里,大家品尝着甘醇香甜的枇杷,在浓郁的风土人情中全身心放松。同学们用脚步丈量城市生态,用真心触摸城市环境,真切地感受到了“田野中的社会学”的独特魅力,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拉近了与城市历史文化的距离。



师生们于枇杷山正街合影

 

 

沿枇杷山正街而上,师生们来到了考察的最后一个地点——枇杷山书院。在书香的浸润中,大家稍作歇息,热情地讨论分享着一路的所见所感。同学们纷纷沉浸在城市文化底蕴与专业相关书籍当中,结合此次考察的经历,与老师探讨如何将课堂上的理论知识与实地考察的实践经验相结合,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沉浸于阅读中的同学

 

至此,实践考察活动圆满结束。从古老的城门到近代的惨案纪念地,从历史街巷到文化地标,每一处遗址都成为了鲜活的教学课堂。同学们通过实地走访、聆听讲解,深入了解了重庆古城的建筑格局、革命历史和文化传承,不仅加深了对城市社会学和环境社会学相关理论的理解,更增强了对历史文化的敬畏之心和保护意识。这种将课堂延伸到城市空间的实践活动,让同学们在实践中学习,在体验中成长。未来,学院将继续开展此类实践活动,让更多的学生走进历史,感受文化,肩负起传承与弘扬城市文化的责任。

 

(撰稿人 王润学)



 

关闭窗口
 
   

办公室电话:65336130  辅导员电话:65313303 65360581 65327561  
地址:四川外国语大学西区行政楼2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