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公告 > 院系新闻 >
 
青春志愿者助力乡村振兴:国际法学与社会学院
 

 

暑期“三下乡”赴忠县竹山村躬身社会实践

   青春志愿助力乡村振兴,专业知识指导社会实践。2022年7月1日至7月5日,四川外国语大学国际法学与社会学院“知行合一”青年志愿服务队来到忠县磨子土家族乡竹山村“亲邻自然”生态花园共建计划项目地,依托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农村社会学》和重庆市高校思政示范课程《环境社会学》,进行了为期五天的“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师生们参访磨珍源了解产业振兴,参观白公祠、石宝寨为当地文旅发展积极探讨献策;化身为志愿者,入户普法调研并投身到生态花园的植物补种劳动中,用专业知识和实际行动助力乡村振兴。

一、参观磨珍源,了解产业振兴

“知行合一”青年志愿服务队于7月2日上午参观了磨子土家族乡磨珍源电商中心,在李老师的讲解下了解到“反哺帮扶”这种新型发展模式,充分利用磨子乡土特产——羊肚菌、竹笋、无花果、大米、柑橘等,与公司合作设计特色产品包装,从种植到采摘收购形成产业链,结合互联网直播、单位团购等创新方式,以产业振兴带动乡村振兴。参观后,同学们感悟到:乡村振兴要精准适合当地独特的发展状况,要拓宽思路、勇于探索、创新方式、多措并举。

二、师生化为志愿者,参与“亲邻自然”项目

“亲邻自然”生态花园共建计划是由重庆市绿委会、市委宣传部、市文明办、市林业局、团市委主办,公益组织十方艺术中心联合生态、社会学等专家联合执行。忠县磨子土家族乡竹山村生态花园,是“亲邻自然”生态花园共建计划在重庆农村的首个试点,于2021年7月启动。

此次川外师生到竹山村李湾开展“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在植物专家代明涛老师的指导下,在农村院坝边沿、堡坎坡地,补植藤本月季、天堂鸟、爱情花、蓝雪花、鼠尾草等10多种花草共计300余株。代老师介绍说,重庆夏季炎热少雨,之前种植的植物很多因为缺水而生长不良,此次补种的众多植物都安排在皂角树下,阴凉通风的环境有利于植物生长。烈日当空,在各个生态花园现场志愿者们热情不减,干劲十足,挖土种花、挥锹填土,有条不紊,现场一派繁忙的劳动景象。村民们看着志愿者们辛勤劳动的场景,深受感染,很快同志愿者们一起拿着锄头,哼哧哼哧地干了起来。经过两个小时多的劳动,生态花园原先蔫头蔫脑的植物变得生机勃勃,焕发出一片生机盎然的景象。

三、入户普法调研,引导室内室外环境美化

法治建设的根基在基层、薄弱区域在乡村。农民学法的积极性普遍不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手段处理矛盾问题的能力不强,法治对乡村治理、乡村振兴的引领和保障作用还没有充分发挥出来。加强乡村法治宣传教育,以法治保障乡村有效治理,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夯实基层基础的固本良策。

7月3日下午,我院陈玥老师带领同学们进行入户走访,用贴近农村实际,符合农民需求的方式向村民普及法律小常识、防诈骗方法,村民们表示自己曾经有过被诈骗的经历,听了同学们的讲解,表示自己会提高反诈意识,也会向邻里乡亲们宣传。

此外,“知行合一”青年志愿服务队还对部分村民家里的室内室外进行了整理美化,在焕然一新的屋子里生火做饭,和老乡们共进午餐。

四、田间地头,开展爱党爱国教育

夜幕降临,在师生们的邀请下,村民和孩子们陆续来到了坝子上观看“亲邻自然”生态花园的视频宣传片,接着看起了露天电影——爱国主义电影《战狼2》。一台放映机,一面乡土村落白墙,一束时代精神之光,对于村民来说唤起了他们青年时的记忆,对于同学们来说则是一次新奇有趣的乡村体验。

在五天四夜的“三下乡”社会实践中,学院也将学生党支部、流动团支部带到了竹山村。在村里的坝坝上,党员代表金莹莹和团员代表杜舸菲分别带领大家重温中国共产党的光荣历史,一起学习感悟习近平总书记七年知青岁月中的艰辛和成就,把微党课、微团课带到田间地头,让同学们在劳动之余,也在思想上获得成长。

在“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中,流动团支部在确保各团队正常开展实践与研究外,还组织了关爱儿童成长等活动。团支部流动,团心不流动,团情不流动。流动团支部不仅给同学们暑期社会实践提供了自我管理的历练平台,形成了良好的工作模板,同时也为今后团的活动开展提供了良好的示范。

 

五、签约授牌,共建社会实践基地

7月4日下午,国际法学与社会学院和忠县磨子土家族乡竹山村进行了共建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的授牌仪式,磨子土家族乡党委副书记张平安、竹山村两委班子主要成员、学院党总支副书记李佳、团总支书记郭益维、本科生第二党支部书记陈玥、“亲邻自然”项目联合策划人郑昊副教授等18名师生共同参加了仪式。

仪式上,师生们积极发表感想,回忆几天的社会实践活动,感悟到:“这是我第一次和这么多同学、老师一起在学校以外的地方进行实践活动,村民们很热情,搬土栽花、在坝子上看电影,都是很有趣的体验。”“建设美丽乡村,需要我们运用知识文化积极实践,提供我们的新智慧和新力量,为乡村注入新的活力和生机。中国还有无数个‘竹山村’,希望每一个竹山村都能在我们的努力下越来越美!”张平安副书记也回忆起自己毕业后回到家乡工作,建设家乡的经历,鼓励大家多实践、多探索、多思考总结。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真正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用汗水挥洒青春,用奋斗实现梦想!

 

六、探寻红色基因领略山水人文

忠县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以“忠”字命名的州县城市,依山傍水、独具岛城风貌,保留着许多古朴美好的古村古寨,风貌独特景色迷人。此次“三下乡”活动接近尾声,师生们在绝壁孤岛之上,眺望碧波千里的自然美景;在白公祠中吟诵白居易的诗句,追忆其任忠州刺史期间关心百姓、开山修路、植树种花、与民同乐的历史;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用好红色资源、传承好红色基因的重要讲话精神;积极为乡村文旅发展建言献策。

参观过后,师生们展开了探讨,曾丹同学说:“我认为乡村文旅发展应当立足自身区位优势、突出当地文化特色,用好用足‘生态’和‘文化’两个宝贝,加强与我们周边区县的协作互动,才能更好地打造历史景区。”龙丽羽同学说:“作为一名入党积极分子,我从诗人白居易的身上学习到了要紧密联系群众,要让为群众办实事取得实效,我们也不妨学一学白居易作诗,深入群众,虚心向群众学习,切实写好为民服务的新诗篇。”

作为土生土长的忠县人,吴浪同学说:“忠县自古是忠义之地,在白公祠我看到了忠文化的演变,也看到了习近平总书记的殷切嘱托,特别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忠县落地生根后,‘忠文化’的内涵和外延得到不断拓展,积极影响着经济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影响着一代又一代忠县人。”

建设美丽乡村、实践乡村“两山”理论,需要大学生运用专业知识积极实践,提供自己的新智慧和新力量,为乡村振兴注入新的生机与活力,集传统村落保护提升、人居环境整治、亲邻自然于一体的磨子乡已露惊艳之色,年轻的脚步还在继续前行。川外师生们纷纷奔赴在青春的热土上,用专业知识指导实践活动,用实际行动助力乡村振兴。

新时代下建设美丽乡村,更需要大学生提供自己的新智慧和新力量,躬身在祖国大地上,以双脚丈量土地,体会民情民意,用眼睛看见社会变迁,用心感悟时代发展,用笔写出一份有温度、有情感、有见地的田野调查,源源不断为乡村振兴注入新的生机与活力。

撰稿人:杜舸菲 商海铃

 

  invisible

 

  invisible
  invisible
 invisible

 

 invisible
invisible

 

invisible
invisible
invisible
invisible
invisible

 

关闭窗口
 
   

办公室电话:65336130  辅导员电话:65313303 65360581 65327561  
地址:四川外国语大学西区行政楼2楼